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

孩子一生一定要學的兩種才藝

台灣各式各樣的才藝班林立,相對反映了社會的需求量大,但長期觀察芬蘭教育的陳之華發現,孩子在課餘、假日「玩才藝」,絕不是台灣人的專 利。很多歐、美家庭的孩子,從小就徜徉於各式音樂、藝術、舞蹈、運動之中。差別在於,這些我們視為額外加諸在孩子身上的「才藝」,他們卻稱之為「興 趣」(Hobby)。


也因為這樣的出發點與認知,即便面對各種對才藝班的質疑,陳之華還是讓兩個女兒一一接觸了不同的「才藝」活動,因為她相信這對她們人生的啟蒙有絕對的幫助,「她們悠然其中的喜樂,成為我最大的安慰與鼓勵。」


政 治大學幼兒教育所所長簡楚瑛表示,孩子有興趣,父母才讓他有機會多方嘗試是比較理想的,但父母切記不要急著認定孩子學什麼才藝,就是具有那方面的天賦, 「我們的家長太急了。現在連大一、大二都開始不分系了,在幼稚園、小學階段,更應該多讓孩子嘗試、經歷。」家庭EQ發展協會講師陳素芬則提醒,學才藝如果 是出自孩子的興趣與決定,比較能產生正面的效應,當孩子遇到低潮,也比較願意去面對、承受。


「孩子的一生要學一個動態的才藝和一個靜態的才藝,」親職教育專家、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饒夢霞主張,她的大女兒學科成績不好,但在舞蹈上找到了熱情與自信。她認為才藝可以陪伴孩子一生,孩子在才藝學習裡的成長,絕不是智識教育教得出來的。


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認為,若因孩子學才藝,家長跟著學到相關知識,更從中得到樂趣,進而提升生活品質,也是好的。所以他把「學才藝」這件事倒過來看,才藝是個「引子」,而不是「終點」。


台 南大學諮商輔導系副教授蔡麗芳反思,其實學校課程也提供了人文藝術領域及體能方面的課程,「如果學校正規課程已能夠滿足孩子,孩子不一定要另外去學『才 藝』。」「需不需要學才藝牽涉到個人的價值觀,其實沒有定論,」簡楚瑛建議,父母考慮要不要讓孩子學才藝時,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才藝?學才藝 的目標是什麼?孩子有沒有興趣、興趣在哪裡?
那麼該如何看出孩子有沒有某方面的興趣?或是孩子對什麼都說有興趣,怎麼辦?


史賓塞(Herbert Spencer)在《史賓塞的快樂教育》中提到,孩子在哪方面有潛能,便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興趣,每一種興趣都對應到孩子的某種潛能,如果充分表現出來,就是專長。


親職教育專家、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饒夢霞則認為,家長自己要用心觀察、留意,當孩子做什麼可以很專注,甚至廢寢忘食,那很可能就是孩子的興趣所在。此外,家長也可以做一些能力區分性向測驗,或是請教與孩子接觸最多的老師,多管齊下,結果應該八九不離十。


不過饒夢霞建議,父母和孩子討論後,不要幫孩子決定,把決定權留給孩子,「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寫書法搞不好會弄得髒髒的,孩子如果好高興,那就是他喜歡的。」


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所長簡楚瑛則提醒,要判斷孩子的性向其實不是簡單的問題,尤其很多家長認定孩子的興趣時,往往是家長自己的補償心理投射。


孩子學習的影響因素很多,很多家長看得太簡單。孩子學鋼琴,便覺得他這方面很強,「摸到就是了嗎?又不是抓周,」簡楚瑛嘆道,孩子抓枝筆,將來就很會寫作;抓錢幣,將來就很會賺錢?還是這只是比馬龍效應(Pygmalion effect)?一種預期的自我應驗。


台南大學諮商輔導系副教授陳素芬認為,家長可採取播種的態度讓孩子多方嘗試,讓孩子明白事情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難,同時也讓他有放棄的自由,因為那是人的天性,未來會在何時發芽也不可知。(本文摘自《選才藝班/夏令營關鍵100問》)

芬蘭孩子上才藝課嗎?

「才藝」興趣化,「興趣」生活化,在北歐各國不流行上才藝課,找到自己一生喜愛的興趣、活動,才是最重要的。


大女兒四歲時,我們正好搬回台灣三年。那段期間女兒開始接觸音樂和律動,學了鋼琴,也進入弦樂器的世界。有朋友劈頭問說:怎麼你們都逃不過「學才藝」的迷思?


我笑笑,心底並不認同這一頂「學才藝」的帽子。因為我從來都不認為音樂是需要用特 別眼光看待的才藝,而把音樂、藝術、運動、閱讀等等,都看成像是飲水、空氣一般,人人皆可賞識、得以享受,不僅是生活教育的一環,更是終身賴以怡然自得的 養分。它們,是孩子「四育均衡」不可或缺的基礎。


為孩子的平衡人生播下種子


對 於重視教育初衷的國家,這些被冠上「才藝」的各類活動領域之廣,事實上涵蓋了人生各個基本層面。但它們是每個孩子與家庭,可以按照興趣、費用、時間等不同 考慮,自行去開發選擇,學著玩、學著喜歡。只要學習的出發點正常、初衷正確,孩子們從年幼期間的廣泛接觸,將會為他們尋覓到合適的興趣,並發展成為人生的 樂趣。


這樣的想法,是為孩子播下平衡人生的種子,而不會陷入大家口中趕流行的「學才藝」迷思。
住在台灣的三年期間,我聽過一位先生對妻子說:「孩子學那些才藝都沒有用!學電腦、英文、數學這些有用課程的錢,我出;那些沒有用的,你自己去想辦法!」也經常聽到人們嘆氣說:「現在的孩子真可憐,要學這麼多東西。」


在各種質疑、不解的話語之下,我還是讓兩個女兒一一接觸了不同的「才藝」活動。因為我相信這對她們人生的啟蒙,有絕對的幫助。她們悠然其中的喜樂,成為我最大的安慰與鼓勵。


為了興趣不是為了才藝


結束三年在台灣的日子,我們搬遷來到芬蘭。五年多來從國際學校到芬蘭學校,我發現 一個「真相」:孩子在課餘、假日「玩才藝」,絕不是台灣人的專利。有很多歐、美家庭的孩子,從小就徜徉於各式音樂、藝術、舞蹈、運動之中。但是,這些我們 視為額外加諸於孩子身上的「才藝」,他們卻稱之為Hobby!(翻譯得貼切一點,就是「興趣」)我心底大聲讚好!


在芬蘭,可以看到嬰兒在零歲時期就跟著父母上音樂班;三、四歲時,已摸過多種不同樂器,開始了音樂啟蒙;五、六歲以後,很有自信的對父母說:「我要學吉他!」


你看到的芬蘭孩子,不是只上繪畫課,還學建築、做模型。芬蘭的男孩,三歲不到就興致勃勃的打冰上曲棍球;芬蘭的女生,小小年紀就穿戴全套滑雪裝備,在雪地中玩越野滑雪、下坡滑雪、滑雪板……。
於是,你會問著芬蘭的父母說:孩子有哪些「興趣」啊?他們喜歡上哪些「興趣」課?而不是問「才藝」。這「興趣」兩字,不僅少了「為學而學」的壓力,也少了「才藝」背後那種相較高低的競爭心態。


興趣,有數百種選擇,人人皆有,沒有誰強、誰弱、誰行、誰差。擅長者最後可以將興趣發展為專業,業餘但樂此不疲者,也學會終身玩賞並藉此陶冶性情。


任何有機會長期接觸不同興趣課的孩子,會自然體會到,所有的事物非一蹴可幾。無論藝術、音樂、運動、舞蹈的養成,需要的都是時間與耐心,只有一點一滴的增加,才能真正累積實力,沒有三年五載的長期澆灌,難以成形。
所以,它們比起智力學業養成所需要的精神力氣,絲毫不遜色。孩子藉著學習這些智育之外的不同領域,平衡的接觸、了解到人生長路,其實可以拓展得更寬闊、更有趣。


在孩子小的時候,就給予不同面向的啟發,這樣的「興趣」學習與啟蒙模式,從冰島、瑞典到芬蘭等北歐國家都大同小異,也一代接一代的付諸實現。


找到自己喜愛的活動


讓孩子學習人生的不同領域,到底要從「興趣」還是「才藝」的角度來看呢?我想,真正的差別,或許就在於為什麼要引導孩子接觸學習?如何做才不會給孩子過多的壓力?父母的態度與期許、社會對「才藝」的看法、孩子是否打從心底開懷的去學,將是影響孩子學習這些課程的關鍵。


芬蘭的孩子,在課餘之暇玩很多東西,興趣課相當廣泛。距離首都赫爾辛基六十公里外的羅亞市(Lohja)教育官員雷柏(Juha Lemberg)曾對我說:「我們希望孩子對各種事物都有熱忱,希望孩子至少下課後會有一項興趣,因為那是對於自己生命與人生的啟發。」


擁有四個孩子、依舊年輕動人的冰島大使夫人古德倫(Gudrún Sólonsdóttir)告訴我:「我們冰島的孩子,小時候就接觸許多興趣課。」我問:「學習那些事物的目的是什麼呢?」她說:「就是好玩。同時也找出適合自己一生喜愛的活動。」
以運動來說,芬蘭的國家運動是冰上曲棍球,大多數孩子,男女生都有,從三、四歲起就開始穿上溜冰鞋,拿著冰球棒在溜冰場上飛馳玩樂。大女兒在音樂學院大提琴老師的十二歲兒子,除了是大提琴好手外,更是校外曲棍球隊的一員。


以音樂來說,芬蘭的女孩除了我們所熟悉的鋼琴或小提琴之外,還有更多專精於爵士鼓、小號喇叭、電吉他等等。
我曾經在音樂學院等女兒下課時,遇見一位留職停薪、帶著娃娃來上零歲音樂律動班的國際關係學者;也碰過一位瑞典經濟學院教授,等學習小喇叭的女兒下課。


或許有人會好奇的問:是不是因為這是首都赫爾辛基的關係?其實,在我走訪芬蘭各地 的過程中,就發現芬蘭孩子幾乎都會去找尋自己的生活興趣。就這點,芬蘭城鄉差距並不大,家長與孩子的同理心相似。再偏遠的小鎮,一樣有音樂、藝術與運動等 的種子,播在下一代的民族幼苗心田裡。
我們會感慨孩子很可憐,要學這麼多東西,是因為學習的初衷與立意,被升學壓力與「有沒有用」的心情給扭曲了,更因為過度趕場,而使孩子沒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來體驗、咀嚼。


如果學習音樂,是為能彈奏出樂曲的音樂感,是為了找尋自己與音符之間的心境接連,而不是為了趕進度、一較高下、炫耀技法巧手,孩子心中那份與音樂的關係,就會自然的被啟發,也更能找到適合彈奏的樂器、曲目,並學會去欣賞。不僅欣賞別人,也欣賞自己。
孩子學到終身都能樂在其中的知識與「興趣」,一直是芬蘭在各種教育面向所堅持的精神,各式學科的老師也以這樣的思維,教導與引領學生。


搬來芬蘭的前四年半裡,兩個孩子陸續上過長時間的游泳、網球、花式溜冰等不同的運動課程。一直到第五年,因為課程與其他活動時間表有所衝突,才決定暫停、調整作息大半年。
結果,大女兒不只一次抱怨說:「媽咪,我沒有額外去運動是不行的!」「媽咪,我的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,我怎麼會停下來了!」「媽咪,我除了要會音樂之外,還希望有足夠的運動細胞。嗯,我暑假可以去學駕風帆船嗎?」


培養一生都樂此不疲的興趣



其實我心裡也曾問過:他們真的學太多了嗎?芬蘭人都知道,冬天這麼長、這麼冷、這麼黑,不培養一生都樂此不疲的興趣,如何度過漫漫冬季長日?在此度過第六年的我,的確心有戚戚焉。
人 生,再多的學習都不為過,只要在學習初衷與立意上走對,無論是打鼓、游泳、跳水、滑雪、高爾夫球、網球、足球、跳舞、彈琴、划船、騎馬……培養一生都樂此 不疲的興趣,樣樣都好。但如果學習只是為了較勁、為了競賽,再美好的人文與興趣,都將變調與變質,成為讓人詬病、疑慮的「才藝」。


「才藝」興趣化,「興趣」生活化,是北歐各國對待這些課程的態度,因為這關係著下一代能不能健康、平衡的學習與成長。


環境,使人的成長,總會有所不同。芬蘭學校的上課時間不長,下課後孩子各自發展屬於自己的「興趣」。芬蘭孩子下課不用趕著補英文、補數學、上各種智力的課輔,反倒為自己的人生,學了各種各樣好玩的興趣課。
有時,我不免半開玩笑的跟芬蘭人說,你們孩子的「興趣」真不少啊!

來自:tw.myblog.yahoo.com/jw!y5.o5HSQFRmJsjexxfB1tkM-/article?mid=19747